語文1、進一步明確小學生習作的性質。小學生作文的性質是練筆,是習作,不是創作。課程標準規定,低年級寫句子、寫話,中高年級習作。作文并不神秘。作文就是用筆寫話我手寫我口,我手寫我心。作文是生活的需要,它不是一種點綴,一種裝飾,而是生活的組成部分。作文如同衣服一樣,成為生活上不可缺少的一個項目,它能夠
語文
1、進一步明確小學生習作的性質。
小學生作文的性質是練筆,是習作,不是創作。課程標準規定,低年級寫句子、寫話,中高年級習作。作文并不神秘。“作文就是用筆寫話”“我手寫我口,我手寫我心”。作文是生活的需要,它不是一種點綴,一種裝飾,而是生活的組成部分。作文“如同衣服一樣,成為生活上不可缺少的一個項目”,它能夠使生活更加豐富,更加充實。明確了小學生作文的性質,就不會要求過高、急于求成或急功近利,就不會讓學生的習作向“優秀作文”看齊,揠苗助長。
2、作文指導從內容入手,首先解決寫什么的問題,打開思路,使人人都找到想寫、要寫的內容。一上來大講寫法或用范文、例文開路,容易束縛學生。開始宜“放”,使學生感到想寫的內容很多,教師指導學生從中選擇最恰當的內容來寫。至于怎么寫的問題,在打開思路、選擇要寫的內容的過程中滲透,在寫作中、在交流草稿的過程中指導,指導的內容不外乎習作目的是否明確,內容是否具體,順序是否清楚,選詞用語是否合適,是否表達了真情實感等幾個方面。
習作講評重在激勵。講評的時候,要概括全班此次作文的優點與成績,充分肯定大多數同學的努力和進步。使每個學生通過講評看到成績與進步,享受習作成功的快樂,更真切地懂得應當怎樣寫,激起對下一次習作的渴望。講評一般的程序是:總評,充分肯定成績,同時指出帶有共性的問題;交流欣賞佳作,交流寫得好的句、段,教師相機點評寫法,學生相機談出習作體會——講評也是指導,是以學生習作為例的實實在在的指導,對日后習作定會產生影響;用中等的習作或針對班上帶有共性的問題編纂的短文,指導如何修改;最后互改、自改。
3、觀察、思維、表達三種能力結合起來培養。
習作首先要有內容,習作素材的獲得,往往來自于作者對生活敏銳的觀察及獨特的感受,學習生活、社會生活乃至家庭生活中,有取之不盡的習作素材,可是由于缺乏敏銳的觀察和感受生活的能力,表達的內容常常是一般化的,缺少個性的。要鼓勵學生在生活中“睜大”自己的眼睛,“伸長”自己的耳朵,留心周圍的一切,從生活中發現新事物,獲得新感受。
有了內容,要想寫好作文,還要靠合理的安排、組織材料,哪些先寫,哪些后寫,哪些詳寫,哪些略寫都要想清楚;心里有了“鐠”,要想最終寫成一篇好作文,還要看語言表達的功夫。因此,平時進行作文教學,觀察、思維、表達都不能忽視,三者要結合起來進行訓練。
4、加強平時練筆的指導。
一方面,把練筆輻射到閱讀課上,采用小練筆的形式,引導形式寫寫感受、啟示,仿寫句、段,續寫結尾……自自然然地體會從讀學寫,讀寫結合。教材中此內容的安排是有限的,關鍵的是老師要形成這樣的意識,特別是在高年級,讀寫結合的形式應該更加豐富,可以寫段、寫篇,可以縮寫、擴寫、續寫、改寫;可以在典型處仿寫、在可變處改寫。如,把詩歌改寫成記敘文。也可以進行由簡到繁或者由繁到簡的語言轉換練習。另一方面,把練筆延伸到日常生活中。根據生活需要練筆。作文是用語言文字表達自己的思想,與他人溝通的一種重要方式,應幫助孩子認識到習作是學習、生活的需要,是傾述、表達的需要。在過去的作文教學中,我們比較強調作文的社會意義,而比較忽視作文對于學生自己的作用。要鼓勵學生表達自己的所做所見所聞所思所感,寫自己感興趣的內容??傊?,生活的廣闊,為讀寫提供了廣闊的用武之地。教師要引導、指導學生在生活中學語文、用語文,在服務生活的同時,提供讀寫能力。
(五)綜合性學習
綜合性學習的基本原則和方法,我們在前幾冊教材介紹中已經有所涉及,不再贅述。就階段特點來說,高年級的綜合性學習,要比較充分地體現其綜合性、實踐性、開放性、自主性的特點,注重提高學生策劃、規劃自己學習的能力,用多種途徑、方式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以及語文的綜合運用能力。